先秦古鉨
目前公認中國最早的鉨印,是出土於河南省安陽殷墟的三方銅製古鉨,鈕式為平板環鈕,刻著極原始的朱文文字。印文與其說是文字,不如說是圖騰,推測可能是某種家族徽記,或者陶器銘文所用的印型之類的東西,確實意義如何仍不得而知。總之,目前這三方鉨印和我們所知後世鉨印的功能應該有所區別,至今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個時代的印章有什麼意義。
今日我們所稱的古鉨,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年代範圍,主要是指秦代以前的鉨印統稱,多為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。翻開文獻的紀載,《左傳·魯襄公二十九年》(西元前543):「公還,及方城、季武子取卞,使公冶問,璽書追而與之。」我們可以推定鉨印起於春秋時代。
韓非子《外儲說左下》記載:西門豹為鄴令,清剋潔愨,秋毫之端無私利也。而甚簡左右。左右因相與比周而惡之。居期年,上計,君收其璽。豹自請曰:「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,今臣得矣,願請璽復以治鄴。不當,請伏斧鑕之罪。」從西門豹的事蹟中我們可以發現,鉨印是官吏的印信,類似符節的功能,官吏配戴在身上,大概是用於簡牘的封印,退官之後須歸還其璽。
《周禮·地官·掌節》記載:「貨賄用璽節」,由此可知璽節是用於物品收受之時,做為信憑之用。
漢·衛宏所撰的《漢舊儀》內容提到:「秦以前,民皆以金、銀、銅、犀、象為方寸璽,各服所好。」由以上這些歷史文獻記載,我們可以約略地看出春秋戰國時代鉨印流行的面貌。
古鉨因為流行於周至秦代,故又稱先秦古鉨。我們可以從一些挖掘出來的古物中看到古鉨的真面目,這些出土的古鉨形制大小不一,材質以銅為主,少許金、銀、玉、石、犀牛角、象牙、陶器等,印文朱白皆具,鈕式有環鈕、壇鈕、瓦鈕等,內容涉及官印、私印、吉語印、肖形印,種類十分豐富。
古鉨被當作藝術品來鑑賞是很晚的事,一直晚至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),程瑤田為潘有為所輯的《看篆樓古銅印譜》的序文中,程瑤田為「鉨」與「璽」字做了考證,由此看出開始有人重視古鉨的鑑賞。
到了清末古鉨收藏大家陳介祺、高慶齡大規模地蒐集古鉨,並出版了多本印譜介紹古鉨,古鉨的面貌才開始廣為人知。
比起秦漢印來古鉨被討論的歷史是很短的,但是它那種充滿神秘的古文字之美,雕刻著複雜又多樣的輕巧文字,比起秦漢印來毫不遜色,儼然是印章藝術的精華所在。